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les40v.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概率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11)

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接续洛桑行之前,写几句题外话,我在前面的游记写到梵蒂冈时,曾经担忧现年88岁的教宗方济各的身体状况,当时说到:“祝愿他早日康复!但目前的情况下,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教皇的权力会再次迎来更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频发,独裁者与侵略者肆意妄为,那么教会将何去何从,会重回保守,还是继续延续改革?”

复活节当天,看到新闻报道:教宗方济各在圣彼得广场中央阳台露面,乘坐轮椅向民众致意,并发表复活节文告。他在文告中说:“但愿和平之光照耀在整个圣地和全世界。” 同时强调:“在没有宗教自由的地方,或者在没有思想和言论自由,不尊重他人意见的地方,就不可能实现和平。”



(网图)

没想到,这竟然是教宗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翌日清晨,4月21日,教宗方济各骤然离世,回归天国。尽管教会现在对世俗的影响已不如往昔,但罗马教宗去世的消息还是引起了各国政要的强烈反响。澳大利亚全国降半旗表达追思,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说教皇方济各以慈悲之心“拥抱了全人类”,“无论是否天主教徒都会同样地悼念他”。

根据教宗方济各的生前意愿,他将被安葬在罗马的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成为自1669年以来第一位不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下葬的教宗。我们欧游2个月转了一圈后回到罗马的当天就去了这座大教堂,以后会写写这座教堂。当时就感觉到这座圣母大殿的重要性,因为是我们欧游以来遇到的第一座由警察负责进行如机场式安检的教堂,不知道是不是日常皆如此,还是那天有特别活动。



在教宗葬礼之后,所有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将齐聚梵蒂冈,在西斯廷礼拜堂召开秘密会议,选出新一任教宗。时隔十二年,圣彼得广场将再次见证数万信徒屏息凝望烟囱的历史时刻,守候白烟从礼拜堂的烟筒里缓缓升起,期待新教宗的诞生。现实应该不会像电影《秘密会议》里演得那么意外频出吧。

又:计划最近去梵蒂冈旅游的朋友们,要上梵蒂冈博物馆和圣彼得大教堂官网确认开放的时间,西斯廷礼拜堂在秘密会议期间肯定是关闭的。

-----------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接上)洛桑大教堂处于老城中心,所以我们就顺便逛逛老城区。作为一座山城,洛桑属于那种不是一眼就能看尽的城市。街道依山而建,建筑层层叠叠,小桥与拱道贯穿其间。我们从一座广场走下去,转个弯再走上来,结果又回到了刚才那条路的另一端。

11月下旬,洛桑正好处在深秋与初冬的缝隙中,枫叶尚未凋零,整座城市既有秋日的丰盈与色彩,又开始透出冬季的冷冽与宁静。一切都刚刚好。



在这样的城市里,在这样的季节里,脚步自然会慢下来。我们走走停停,看看小巷里的精品店和钟表店,听听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和远处传来的钟声。



漫步于高坡低巷之间,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和这座城市有过短暂交集的历史名人,曾经的洛桑是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包括伏尔泰、雨果、狄更斯等在内的诸多文豪们都曾在这里生活、驻足。出生于日内瓦的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也是其中之一。

1728年,年仅16岁的卢梭来到洛桑,那时他正处于离家出走后的漂泊时期。为谋生计,他突发奇想地冒充起意大利音乐家,不仅自称精通作曲,还在沙龙开讲音乐理论。起初听众们对这个"音乐家"肃然起敬,直到一位懂行的听众提出专业问题时,卢梭顿时语塞,当场露馅,讲座场面变得尴尬。他羞愧难当,第二天一早便悄悄离开了洛桑。

这段经历他后来写进了《忏悔录》(Les Confessions),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虚荣,他说“我的知识就像一张薄纸,被他一下戳穿。” 自己“语无伦次、满脸通红、恨不得钻进地缝”。可以说,正是这种敢于自省、揭露过往尴尬的勇气,使《忏悔录》成为一部打动人心的真实之作。

从老城区步行至湖边有些远,我们找到去往湖滨区的M2地铁站,洛桑的地铁很有意思,站台是斜的,座椅也是斜的。乘坐地铁一路下行,来到日内瓦湖畔的乌希(Ouchy)湖滨区,在这里可以坐船游湖,如果时间充裕,还能搭船前往隔岸相对的法国依云小镇 ,就是那个出品依云矿泉水的小镇。



在卢梭逃离洛桑的一个多世纪之后,另一个流亡的诗人也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印记。

1816年,一个被称为“无夏之年”的反常时节,因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引发全球气温骤降,欧洲深陷阴冷漫长的雨季。英国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当时正旅居日内瓦湖畔,曾短暂地在乌希湖滨停留。他常在湖边写诗、乘船、读书,拜访伏尔泰曾居住过的宅邸,也会登上洛桑的高处,眺望湖光山色。

正是在这里,拜伦与雪莱夫妇相遇。有趣的是,坊间传闻拜伦与雪莱之所以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都沉迷于卢梭的小说《新爱洛伊丝》,书中对日内瓦湖畔风光的浪漫描绘,成为他们心之向往之天堂。看来他俩是卢梭的铁粉,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湖。这个八卦不知真假,但拜伦和雪莱的友谊确实地久天长。

拜伦曾在成名诗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描绘日内瓦湖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他在湖畔重新找回内心思绪的感受:“清澈平静的莱蒙湖(即日内瓦湖)!你与我所生活的纷扰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的宁静提醒我远离尘世的浊水,去追寻更纯净的源泉。”

诗人时常沿湖旅行,在离洛桑不远的蒙特勒(Montreux)参观了西庸城堡(Chillon Castle)。这座中世纪的水上城堡曾作为监狱使用,日内瓦宗教改革者弗朗索瓦·博尼瓦(François Bonivard)在城堡的地牢里被关押多年。



(网图)

阴冷的地牢、幽暗的石墙与锈蚀的铁链触动了拜伦的情怀,当晚他便创作出著名长诗《西庸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诗歌以一位囚徒的独白展开,既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又展现出面对命运时的坚韧,语调哀而不伤。他写道:“镣铐与我,日久成契,这漫长的驯养,终将你我蚀刻成彼此的模样。而今枷落,惟余一声太息。” (翻译来自DeepSeek)。这不仅是对囚徒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暗含了拜伦对自身流亡生涯的感悟,展现出浪漫主义文学特有的悲悯与力量。

卢梭的脚步匆匆,拜伦的身影浪漫。当年他们所见的山与水,多半与今日无异,如今漫步湖边,看水面起伏如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



现在的洛桑似乎与哲学和文学无关,有句话描绘得很贴切:"当今的洛桑是体育迷的耶路撒冷。"洛桑火车站入口处就是色彩鲜艳的奥运五环,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特殊身份。五环下面用法文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洛桑:奥林匹克之都。



洛桑是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国际奥委会由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于1894年6月23日在巴黎创设。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奥委会为避战火, 于1915年4月10日将总部从巴黎迁移至中立国瑞士的城市洛桑 。顾拜旦原本计划让洛桑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永久举办城市,但遭到其他奥委会成员反对,才改为每隔四年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举行。198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洛桑为“奥林匹克之城”;1993年6月23日奥林匹克博物馆在洛桑开馆;1993年12月5日,国际奥委会把洛桑升级为“奥林匹克之都”。

有意思的是,尽管“奥林匹克之都”声名远扬,但洛桑从未举办过奥运会。

奥林匹克博物馆正好坐落于日内瓦湖畔,但遗憾的是恰逢星期一,该博物馆在每年的十月至四月期间周一闭馆,我们因此无缘近距离一睹馆内那些见证过国际奥林匹克百年风云的万千收藏品。



瑞士旅游局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想近距离感受奥林匹克运动么?想体验运动员的奥运精神么?或者重温奥林匹克运动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足迹?借助最新的计算机及影音媒介技术,所有这些愿望将在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变为现实。”

可惜这些的愿望于我们在此行中是无缘实现了,只能在博物馆的花园里走走,这里也到处在修缮。

入口两侧竖立的两排大理石圆柱,由希腊政府赠送,圆柱上刻有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地。



门前的台阶上刻有历届奥运会的年份、举办城市和在开幕式上主火炬手的名字。这张照片台阶的最下面是2008北京和李宁的名字。



奥运圣火据说是长明不灭的,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传承。但我们去的时候没有看到熊熊火焰,也许是因为修缮的缘故,暂时熄灭了。远处是顾拜旦的雕塑。



花园里的户外雕塑,一座一座看过去,感觉在翻阅一部形象的奥林匹克史诗。



这座雕塑题为“非暴力(Non-Violence)”,一把手枪的枪管打了个结,象征对暴力的抵制与对和平的呼吁。



沿着小径转到花园后方,忽然看到一尊醒目的雕塑:《奥林匹克女神》。立于荷花之上的女神,头戴橄榄枝花冠,双臂高举由橄榄枝编织而成的奥运五环,背后张开和平之翼,造型典雅而充满力量。



网上介绍,这件作品原是中国雕塑家黄剑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后由国际奥委会永久收藏,安放于此。

这是一座优美的梦幻雕塑,让人对“世界梦”与“和平梦”生出无限憧憬。写下这句话时,难免想到在无序混乱的当下,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那些关于和平、全球化和人类团结的愿景,是不是终将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博友亮妈在上篇游记中留言问我:“洛桑你们没有参观奥林匹克展览馆么?如果我去洛桑要去看看那里,还有国际排联总部也在洛桑。”俺这篇算是回答了她的问题。全能亮妈真不愧是排球女将,俺都不知道排球总部也在洛桑,刚才特意上网查了下,目前有超过50个国际体育组织的总部或办事处设在洛桑及周边地区,“奥林匹克之都”名不虚传。

返回酒店的路上经过洛桑大学,顺便进去转了一圈。



校园里竟然养了不少可爱的黑面羊,安然地在草地上吃草。它们或许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羊了吧?



《遇见欧洲 1- 1335城,一场充满收获的旅程》

《遇见欧洲 2- 罗马(1)三位天才诗人的陨落》

《遇见欧洲 3- 罗马 2)不会又要迎来新的权力更替吧?

《遇见欧洲 4 - 佛罗伦萨(1)令人意外的那个天选之人》

《遇见欧洲 5 - 佛罗伦萨 2)二次受害,从被侵犯者变为邪恶怪物》

《遇见欧洲 6 - 佛罗伦萨(3)世纪第一烂尾楼的终结》

《遇见欧洲 7- 佛罗伦萨 4)史上最值收养:管饭换来的超级巨星》

《遇见欧洲 8- 佛罗伦萨 5)深远布局,扭转了家族的命运》

《遇见欧洲 (9)- 佛罗伦萨 (6)一声叹息,真理拗不过强权》

canhe 发表评论于
哦,对了,忘了说了,看到了麦姐的靓影了,芊芊玉手和藏在大黑眼镜下聪慧明亮的眼睛!朦胧美!
canh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五月花+1,菲儿该是+2,我+3!
教宗方济各,RIP!真的如亮妈说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还要成为世上第一位不安葬在梵蒂冈墓地的教宗。
卢梭的脚步匆匆,拜伦的身影浪漫,麦姐的遣词造句,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好,文字功底深厚;洛桑是没办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是奥林匹克总部所在地,。。。读麦姐的游记大开眼界大涨知识,图文并茂的好享受。谢谢麦姐,问好!

————————-
ARooibosTea 2025-04-22 08:37:32 回复 悄悄话 麦儿的游记写的非常精彩- 文化、人文、历史、现状、上下????接的自然舒缓、文字流畅优美且生动形象。茶儿读翻翻复复的读了两篇,太喜欢麦子的文字了。 谢谢麦儿分享!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美丽的枫叶秋色-----那是麦姐的一角脸庞吗?
看到橄榄枝组成的五环,让人不由得感慨啊。奥运精神和初衷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也在不断演变。
谢谢麦姐好分享!
枣泥 发表评论于
麦子麦子,你的游记不同凡响!好棒的文笔,看得过瘾。转过身来看现实,很担心,被床铺统治的美国,不知明日会是什么样子。
夜光杯 发表评论于
救命啊,看到卢梭这段真的笑死!原来哲学家年轻时也是中二病晚期患者,在洛桑冒充音乐家被当场戳穿什么的,简直是人类早期社死实录。但莫名觉得好亲切是怎么回事?谁年轻时没干过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呢?现在每次读到《忏悔录》里那些掏心掏肺的坦白,都会想起他在洛桑连夜跑路的狼狈背影——原来伟大灵魂的黑历史,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啊, 哈哈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1

和茶儿一起赞麦子一篇篇的好文,要好好拜读。

今年和众多的人一起一大早在海边庆祝复活,没想到转眼就看到了教宗的新闻。。。。

冒泡问候朋友们!
mayflower98 发表评论于
和茶儿一起挤沙发:)
“~卢梭的脚步匆匆,拜伦的身影浪漫。~”写得真好!
读麦姐图文并茂的精彩的游记,开了眼界又长了知识。继续跟读。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教宗真是做到鞠躬尽瘁啊!把最后的一点点能量献给了复活节,献给了他热爱的上帝。我看过电影“两个教宗的故事”非常好看。他是属于特别贴近平民的教宗。纪念他,愿他安息主怀。
你提到的教堂我是早上去的。当时并没有安检的人,估计是太早了。我也那里呆了很久。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听早晨弥撒的圣歌,特别令我难忘。贝尔尼尼也葬在那里。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哈哈,世界上最有文化的羊:)麦姐这篇游记我是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文化体育全都包括了。写得太好了,谢谢麦姐。等我去洛桑,我一定进里面替你多看看奥利匹克展览馆,多拍照片。洛桑边上还有一座小城是奥黛丽赫本生活的地方。那里也有她的雕像和墓地。不知道你们去了没?问好,周中快乐!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上下衔接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麦儿的游记写的非常精彩- 文化、人文、历史、现状、上下????接的自然舒缓、文字流畅优美且生动形象。茶儿读翻翻复复的读了两篇,太喜欢麦子的文字了。 谢谢麦儿分享!
寒一凡 发表评论于
教宗方济各RIP!跟着学识渊博的麦子游奥林匹克之都洛桑,流连忘返,秀丽的湖光山色,如诗的奥林匹克雕塑,中世纪城堡的悲情,邂逅大文豪们的惊喜。奥林匹克火炬只是暂时熄灭,它终归还是会重新亮起来的。 赞麦子好文!
ARooibosTea 发表评论于
今天很幸运、抢了麦子沙发。 各位快来挤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