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阵中的民工面对眼前的一切一脸茫然。
腰上的绳索将民工连成方阵。
昨天,我国第一次以民工生活为主题的大型当代艺术展《我们在一起》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艺术展包括行为艺术、装置、多媒体、雕塑等艺术形式,分三大主题及展区:第一展区提供了近年来有关民工的数据资料和相关记录。第二展区的主题是“民工纪念碑”,以巨大的雕塑和摄影图片,体现出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状态。第三展区的作品描述出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绳索连成民工方阵
宋冬的行为艺术“和民工在一起”是此次展览的核心部分,作者与200多个民工合作,穿插在参观人群中,组成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作品。
宋冬光着膀子,用哨声指挥49个民工在3个展区不停走动,所有民工都是赤膊上阵,彼此腰带上系着绳子,4个民工拉成一个正方形。49人的大方阵时聚时散,宋冬不时地用相机进行拍摄。此外,在当代美术馆的玻璃橱窗前,50多个赤裸上身的民工站成一排,在摆出叉腰、双臂抱胸等姿势。
穿越民工墙才能进展厅
宋冬说:“这个行为艺术作品叫做‘和民工在一起’,200多名民工分别来自3个建筑公司。作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电梯里,第二部分在美术馆门口,第三部分是‘民工窗’,最后是这个由我和50名民工组成的方阵。创作目的就是让参观者与民工零距离接触。观众必须和他们挤在一起才能到达3层的美术馆,到了门口还有一道‘民工墙’,必须穿过这道墙才能进去。”
能够被关注做什么都值
参加演出的民工说:“我到北京才一个月,听说这里有一个不用工作又能拿30块钱的活儿,就来了。我们从9点开始排练,一直到下午5点结束。我对这个艺术不大懂,不过能通过这个艺术展,让大家都来关心我们民工,我觉得挺好的。我说不出现在是什么心情,因为刚开始,宋冬让我们都脱光上半身,我感觉有损我们人格,但是只要能让社会关注我们,做什么都值得。”宋冬表示,要求民工赤裸上身是为了如实地再现民工在工地时的劳动状态,这样做也可以把民工和观众区别开来。
策展人美国纽约艺术杂志艺术报道及评论家杨心一说:“策划这个展览用了半年,《我们在一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流动人口问题的项目。在中国举办同名艺术展的目的是,用人们都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呈现艺术家对‘民工问题’的理解,让大众一起来思考‘民工问题’。”
歧视比拖欠工资更可怕
本次展览的名字《我们在一起》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反贫困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博导黄平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1.2亿的民工,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5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就是就业、福利、工资待遇如何得到切实的保障;然后就是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搭建整个城乡体制,从容应对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后给城市造成的压力;第三是文化问题,怎样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消除偏见和社会歧视,让民工们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享受到真正的平等相待。黄博导说,歧视带来的对民工们的伤害可能比拖欠工资还要厉害。
名词解释·民工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民工一词有两种解释:1.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2.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
记者手记
习惯了在人群之外,留意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昨天,在参观民工艺术展时,却有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走回到人群中,成了被人观察的对象。在几十个民工的直视下进门,我几乎是慌乱地走过。他们眼睛里是一种简单的直白,没有任何目的,只有探究,从你在楼梯口出现,到和他们擦身而过,每个参观者都被接受了一遍他们从上到下的审视;再到展区中,所谓的行为艺术,当几十个民工围坐在一起,被参观者们参观的同时,他们又何尝没有在细细地品味周围的一切呢?
和一个穿好了衣服站在门口的民工聊,这位四川绵阳的小伙子甚至说不清自己在北京的哪个位置的工地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看展览,觉得很新鲜。艺术家梁硕说,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处在一种民工状态中,他自己在做民工雕塑的时候,就从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当民工现象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时,到底谁是谁眼中的风景?本报记者 郝毅敏
宋冬给我们下了个套
今日美术馆内温度调得很高,大概是为了200多个赤膊上阵的民工提供一个温室大环境。但记者观察到,民工所到之处,参观的人全都捂起鼻子,远远避开。馆内气味混杂着汗臭,让人难以忍受。位于橱窗前的“民工窗”甚是壮观,而且位于交通要道,不从民工面前经过就不能到达下一个展区。很多观众都是低着头,目不斜视地快步走过去,女人大都望而却步,原路返回。
记者觉得,宋冬的行为艺术作品给观众下了一个“套”。每一位前来观看艺术展的观众都“被迫”与民工进行了不同意义上的身体接触。好在他把这个“作品”放在了美术馆,让人们可以用艺术的视角观察。
本报记者 赵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