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9)
一声叹息,真理拗不过强权
时光荏苒,年岁渐长,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上篇写佛罗伦萨时本打算附上亮妈的美食博文链接,结果竟忘了。文字遗漏尚可原谅,真正遗憾的是亲临佛罗伦萨时也全然忘却。如今再重读一遍亮妈的佛罗伦萨美食文,看到我当时留言说:“亮妈写美食写得太勾人了,每个城市都有特色美食,上篇搞得我向往拿波里披萨,这篇又馋上了佛罗伦萨冰淇淋,必须Gelato, 不是Ice Cream, 还得带盖子。统统记下,就等着休假买机票了。”可当真踏上佛罗伦萨的石板路时,把自己的话全都忘到爪哇国了,稀里糊涂找了家冰淇淋店吃了Gelato,具体滋味也记不真切了,应该是好吃的,只是天太冷,尝了一口便全给龙儿了。
佛罗伦萨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每块砖石都镌刻着文化,每缕空气都弥漫着艺术气息。还有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比如圣马可修道院(Convento di San Marco )、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巴尔杰洛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等等,只是这次行程太紧,没来得及去。也好,留点念想,等以后有时间了,或许能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慢慢去感受那个辉煌年代的余温。
中间我们插空去了一趟托斯卡纳地区的第二大城市 -比萨(Pisa),从佛罗伦萨坐火车前往只要1小时8分钟,很方便。
比萨 (Pisa) 位于意大利中部,历史上曾是强大的海上共和国,与热那亚、威尼斯并驾齐驱。然而1284年梅洛里亚海战失利后,国势日渐衰弱,最终在1406年被佛罗伦萨共和国吞并,失去了独立地位。名义上它仍保持自治,但实质上成了佛罗伦萨的属地,直接受美第奇家族的控制。
如今,说起比萨,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那座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而实际的收获不只是斜塔。
走出比萨中央火车站(Pisa Centrale),眼前是不算特别起眼的广场--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广场(Piazza Vittorio Emanuele II),正中央竖立着统一意大利的首任国王埃马努埃莱二世的雕像。
顺着大路前行,很快就走到热闹的商业街,街道两侧是各种精品店、书店、服饰、甜品铺,还有在街头摆摊卖画的小贩。
街道上飘出浓郁的现磨咖啡豆的醇香,诱惑着我们。干脆找了家咖啡馆,先享受了一会当地人悠然自得的慢生活。
喝完咖啡,穿过阿诺河上的一座人行桥,进入老城区。比萨的面貌在这一刻突然安静下来,街巷变得窄而蜿蜒,暖黄色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晾晒的衣物、雕花的铁窗,散发着典型的托斯卡纳式慵懒气息。
渐渐人流多起来,忽然一个转角,著名的奇迹广场(Piazza dei Miracoli)赫然在目,广场上坐落着一组宏伟的建筑群,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比萨大教堂、圆形洗礼堂、比萨墓园。当然,最吸睛的便是比萨斜塔 。
尽管是冬天,游客依然不少,都在忙着拍照,有高举自拍杆的,有摆出推塔姿势的。据说这里每年有百万游客来参观游览,大多数都是奔着斜塔而来。
我们也不能免俗,咔嚓咔嚓拍了好多照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反诈骗意识过强、防人之心用力过猛”,搞出了笑料,我曾在游记的开篇谈到欧洲的安全问题时写过这件趣事。
终于亲眼仰望了这座让比萨扬名天下的斜塔:倾斜的建筑,直立的奇迹。
问题来了:为什么斜塔可以斜而不倒?
答案在地基。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地基仅3米深,所建之处土质松软,由沙土、黏土与泥炭混合而成,导致塔在建到第三层时就开始倾斜。像是在果冻上插根筷子——不是整体下沉,而是一侧下陷更快。
但它也因此“得福”:这种半软半硬的土壤具有一定缓震能力,即使在地震中,也能减轻冲击。塔的最大倾斜角度曾达5.5度,经过21世纪初的精妙修复,如今被稳定在约4度。
修复团队用了非常聪明的方法来救塔:不是强行拉直它,而是采用“抽取地下土壤”的方法,让塔轻轻向重心回归,成功地让它继续稳稳站立。2001年修复完成后,专家预计它还能安全存在至少300年!
再上一张斜塔与蓝天的合影:这算是人类“错误”与“智慧”并存的最佳例证吧?
比萨除了有著名的斜塔,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 -- 伽利略, 史蒂芬·霍金曾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这位被后人授予诸多之父称号 -- “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与比萨可谓有颇深的渊源。
1564年,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出生于意大利比萨。1574年,年仅10岁的伽利略随家人搬到佛罗伦萨,但七年后,他回到了比萨,按照父亲的愿望,进入了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但伽利略却痴迷于数学和自然哲学,后来自作主张辍学,自学数学,25岁时成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在比萨大学期间,他大胆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认为经验与实验才是真理的源头。这在当年是非常激进的观点,但也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种子。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伽利略与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塔顶上同时扔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球,结果却发现它们同时落地,从而否定了“重的物体落得更快”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尽管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仍有争议,但它所体现的象征意义无疑是伽利略身上所具有的质疑权威、尊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来比萨之前,我们只知道斜塔,以为来回半天时间足以。但实际上,喧宾夺主的斜塔只是比萨大教堂附属的钟楼,广场上宏伟的大教堂、圆形洗礼堂和神秘的墓园都值得参观,这些地方承载着比萨有身份的信徒从出生受洗到埋葬的一生的精神归属。可惜时间有限,取舍后,我们没登顶斜塔,而是去了斜塔旁边的比萨大教堂(Cattedrale di Pisa)。参观教堂免费,但要去墓地附近的专门办公室去领取参观门票。
教堂正门上方雕刻着层层圣经故事,走入其中,仿佛从阳光下的托斯卡纳走进了另一个维度:黑白大理石柱排列如琴键,格式天花板上雕刻的是美第奇家族的徽章;金底镶嵌画描绘基督升天的场景,光线透过彩窗洒下,令人屏息凝神。
在主祭坛的半圆形后殿上方,是一幅闪耀着金光的拜占庭风格马赛克镶嵌画《基督全能像》,画中基督端坐中央,手持圣书,目光沉静而威严,两侧是圣母玛利亚与圣约翰。这幅画由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达·比萨(Francesco da Pisa)于1301年开始设计,其中圣约翰的形象是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Cimabue)于1302年完成,这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相传他是乔托的老师。
比萨大教堂曾在1595年经历一场严重火灾,许多原有的中世纪壁画被烧毁。但这场灾难也带来了“重生”的机会,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其重新装点。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壁画和天花板装饰,正是这一时期的成果,风格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既保留了教堂的神圣感,也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光辉。
坐在长椅上,仰望教堂顶部,看到一盏铜制大吊灯正在微微晃动,灯架呈花苞状,链条已经氧化发黑。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伽利略吊灯”(Lampada di Galileo)了。
1583年,年仅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的一次弥撒中,观察到这座吊灯在轻轻摇晃,他用自己的脉搏计算摆动时间,发现不论摆动幅度多大,吊灯来回摆动的时间几乎一致。他的细微观察,引发了一个震撼世界的发现:单摆的等时性,这一结论不仅为伽利略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打下基础,也对钟表制造技术带来突破,同时也间接地促使他开始思考“时间”和“周期”这两个具有哲学深度的概念。
伽利略在比萨开启他的科学探索后,前往帕多瓦、佛罗伦萨等地继续发展他的科学事业。他通过自己制作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金星的相位变化、月球的山脉和太阳黑子。这些观测结果坚定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太阳,而不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因为它直接挑战了教会的“地心说”世界观。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旧宇宙观。这本书触怒了罗马教廷。
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传唤至罗马接受审判。他被迫在公众面前“认错”,承认自己的“异端”思想是错误的,并在教会的压力下否定了自己对日心说的支持。据说他在屈服之后,私下仍轻声嘀咕了一句:“然而它(地球)还是动的”。他心底里是不服的,只是明白此时硬抗强权无异于以卵击石。一声叹息,真理终究拗不过强权。
伽利略被判终身软禁,只能在佛罗伦萨郊外的宅邸中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完成了自己最后的著作——《两种新科学》,为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年岁渐长,他逐渐失明,于1642年离世,享年77岁。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竟然直到350年后的1992年,梵蒂冈才正式为当年的审判“平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发表声明,承认天主教会对伽利略的迫害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外的伽利略雕像)
伽利略虽然生于比萨,也曾在比萨大学任教,却并未在这座城市享受到太多荣耀与掌声。但今天的比萨,处处可见伽利略的印记: 城里有伽利略广场,街道、学校、科技馆以他命名;比萨大学设有“伽利略科学讲堂”,每年举办面向公众的科学节;比萨斜塔脚下的讲解牌,更是自豪地写着他曾在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走在比萨的街头,似乎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场 --不是游客的喧哗,而是在此生发过的挑战权威、探究真相的思辨与勇气。
伽利略从比萨起航,引领人类进入“科学方法”的新时代,照亮了通往宇宙的道路。有人说:“他衔接了文艺复兴与现代科学开端两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他本身就是人类由追求宗教精神向追求科学精神转折的标志。”
来到比萨,若不吃上一张“比萨饼”,总觉得说不过去,尽管城市“Pisa”与食物“Pizza”毫无血缘关系。
想什么来什么,龙儿忽然瞥见街边的一家餐馆,醒目的红色招牌上写着“La Taverna di Pulcinella”,中间是Pulcinella的形象 -- 这个戴着面具、鼻子高翘的喜剧角色,在那不勒斯(Napoli,也译作拿波里)深受人们喜爱,几乎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查了下,谷歌评分4.5,主打传统那不勒斯风味(Napoli-style)披萨,这让我立刻想起亮妈推荐的那不勒斯披萨 -- 虽然这次行程没能安排去那座城市,但在这里品尝他们的经典披萨,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造访"了。刚端上桌的披萨散发着诱人的饼香,咬一口,饼边酥脆微焦,内里却柔软有嚼劲。番茄的酸甜、奶酪的醇厚、罗勒的清香在舌尖次第绽放,让人回味无穷。听了亮妈的话,学着把披萨卷着吃,真的更好吃。谢谢亮妈!
回程路上,再次经过阿诺河畔,宽阔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彩色房屋,像一幅慢慢流动的水彩画。有人坐在桥边读书,有人牵着狗在老城墙下慢慢踱步,也有人坐在桥墩上望着对岸。风吹过,远处斜塔钟声悠悠传来,彷佛是从几百年前飘来的问候。
(相关资料来自网络)
《遇见欧洲 (1)- 13国35城,一场充满收获的旅程》
《遇见欧洲 (2)- 罗马(1)三位天才诗人的陨落》
《遇见欧洲 (3)- 罗马 (2)不会又要迎来新的权力更替吧?》
《遇见欧洲 (4 )- 佛罗伦萨(1)令人意外的那个天选之人》
《遇见欧洲 (5 )-佛罗伦萨 (2)二次受害,从被侵犯者变为邪恶怪物》
《遇见欧洲 (6 )- 佛罗伦萨 (3)世纪第一烂尾楼的终结》
《遇见欧洲 (7)- 佛罗伦萨 (4)史上最值收养:管饭换来的超级巨星》
《遇见欧洲 (8)- 佛罗伦萨 (5)深远布局,扭转了家族的命运》